> 文章列表 > 汉字的演变历史图片(汉字的演变历史)

汉字的演变历史图片(汉字的演变历史)

汉字的演变历史图片(汉字的演变历史)

关于汉字的演变历史图片,汉字的演变历史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,今天小六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

1、汉字的演变图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,其演变过程是: 甲骨文→金文→小篆——隶书→楷书→行书 (商)(周)      (秦) (汉)(魏晋)草书考古发现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、与文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。

2、贾湖刻符经碳14物理测定,距今约7762年(±128年)历史;还有七千年前的双墩刻符、六千年前的半坡陶符、五千多年前青墩遗址刻符、连字成句的庄桥坟遗址文字、大汶口陶尊符号、尧舜时代的陶寺遗址朱文、夏墟的水书。

3、早期的骨刻文就是丰富的文字系统,后期的属于初步成熟阶段。

4、这些考古发现可能是汉字起源的重要线索,也可能是各种文字发展的不同源流。

5、20世纪80年代初,在河南登封夏文化遗址发掘出的陶器上,发现了更完备的文字。

6、这是被学者们确认的迄今为止我国有确切时代的最早的文字。

7、[3]  旧说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,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。

8、汉字起源的旧说法有五种,即结绳说、八卦说、河图洛书说、仓颉造字说和图画说。

9、结绳说:《北史·魏本纪》说:北朝魏的先世“射猎为业,淳朴为俗,简易为化;不为文字,刻木结绳而已。

10、”记录了一些原始社会部落,在文字出现之前,以结绳记事的方法,把战争、猎获、会盟、选举、庆典、联姻、生育、疾病和灾害等大大小小的事件记录下来。

11、过去亦有学者据《周易·系辞下》“上古结绳而治,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,百官以治,万民以察。

12、”的论说,推断“文字起源于结绳”。

13、八卦说:孔安国《尚书》序(属伪作,但年代甚古)里说:“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,始画八卦,造书契,以代结绳之政,由是文籍生焉。

14、”河图洛书说(4张)河图说:《易·系辞上》:河出图,洛出书,圣人则之。

15、《河图·玉版》:仓颉为帝,南巡狩,发阳虚之山,临于元扈洛之水,灵龟负书,丹甲青文,以授之。

16、揭开此说的神秘面纱,不难发现,它真实的核心就是算数,能对照“九宫”算法。

17、所谓“九宫”,在谶纬家来说,是八卦加上中央,合为九(“五”位于中央,还可以和五行联系起来);在术数家眼中,则其数横、竖、斜偏、相加得数恒为15。

18、[1] 仓颉造字:传说仓颉是黄帝的史官,黄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联盟的领袖,由于社会进入较大规模的部落联盟阶段,联盟之间外交事务日益频繁,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联共享的交际符号,于是搜集及整理共享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仓颉的手上了。

19、“仓颉造字说”在战国时即已流行。

20、《吕氏春秋·君守》说:“仓颉作书,后稷作稼。

21、”到了秦汉时代,这种传说更加盛行。

22、许慎《说文解字·叙》[1]  :“仓颉之初作书,盖依类象形。

23、”现代学者认为,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,仓颉如果确有其人,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。

24、图画说:现代学者认为:汉字真正起源于原始图画。

25、一些出土文物上刻划的图形,很可能与文字有渊源关系。

26、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: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,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。

27、 对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,从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汉字发生、发展的一些头绪。

28、 然而情况并不那么简单,除了已有郑州商城遗址、小双桥遗址(该遗址先后发现10余例商代早期朱书陶文)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,其它商以前的符号则零星分散,彼此缺环较多,大多数符号且与商代文字构形不合。

29、还有一些符号地域色彩较重、背景复杂。

30、王蕴智认为,汉字体系的正式形成应该是在中原地区。

31、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,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,但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,经过了多元的、长期的磨合,大概在进入夏纪年之际,先民们在广泛吸收、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,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,在那个时代,汉字体系较快地成熟起来。

32、据悉,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,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,如考古工作者曾经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壶上,发现有毛笔朱书的“文”字。

33、这些符号都属于早期文字系统中的基本构形,可惜这样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。

34、大约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遗址等仰韶文化遗址的陶器外壁,已经出现刻划符号,共达五十多种。

35、它们整齐规划,并有一定规律性,具备简单文字的特征,可能是我国文字的萌芽。

36、在距今约四五千年的大汉口文化遗址晚期和良渚文化遗址的陶器上,发现有更整齐规则的图形刻划,是早期的图形文字。

37、 甲骨文-金文-大篆-小篆-隶书-草书甲骨文 指殷墟甲骨文,是中国商代后期(前14~前11世纪)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(或写)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。

38、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体系较为完整、时代最早的文字。

39、 2、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文字,也叫钟鼎文。

40、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,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,乐器以钟为代表,“钟鼎”是青铜器的代名词。

41、所以,钟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。

42、3、大篆   代表为今存的石鼓文,以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所书而得名。

43、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,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,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,为石刻之祖。

44、   起于西周晚年,春秋战国时期行于秦国。

45、字体与秦篆相近,但字形的构形多重叠。

46、 4、小篆   小篆也叫“秦篆”。

47、秦朝李斯受命统一文字,这种文字就是小篆。

48、通行于秦代。

49、形体偏长,匀圆齐整,由大篆衍变而成。

50、 5、隶书   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,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,书写速度更快,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。

51、 6、草书   汉字的一种书体。

52、形成于汉代,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。

53、 7、楷书   楷书又称正书,或称真书。

54、其特点是:形体方正,笔画平直,可作楷模,故名。

55、始于东汉。

56、汉字从产生到现在,虽没有跳出表意文字的圈子,但文字的形体一直按从鳘到简的规律发展演变。

57、主要出现了八种字体:甲骨文-金文-大篆-小篆-隶书-草书-行书。

58、再到现在的印刷字体。

59、大篆--小篆--隶书--楷书甲骨文--金文--大篆--小篆--隶书--楷书结绳记事--甲骨文--金文--大篆--小篆--隶书--楷书从图画到象形文字最终到楷书汉字 汉字的演变图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,其演变过程是:  甲骨文→金文→小篆→隶书→楷书→行书  (商) (周) (秦) (汉)(魏晋)草书   =======================  汉字的演变过程,可以简略归纳为五个阶段:声、形、象、数、理。

60、   ⑴ “声”是任何一种语言的必要组成部分。

61、在遥远漫长的太古时代,人类从本能的“哭声、笑声……”或模仿大自然的“鸟鸣、虫叫、兽吼、风声、雷声、雨声……”中逐渐分化出具有一定意义、代表一定事物的“声音”,这就是语音的进化。

62、例如:“ma、ba”用于代表“妈、爸”可能是从哭声“啊……”中分化出来。

63、语音进化到现代,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,汉语中大约有4×400=1600种声音。

64、语音的分化必定有其自身一定的规律,从现代语言中可以分辩出一些线索。

65、例如:   “鹅、鸡、鸭、猫……”等家禽和家畜可能是依据其叫声而定其名的。

66、   “哈、喔、嘘、哎唷……”等声音是直接表示人类在不同情绪下的自然发声。

67、“五→午”、“苗→渺”、“木→冒”……音相通,意相联。

68、   【原文】木,冒也。

69、冒地而生东方之行,从屮、下象其根。

70、   ⑵ “形”是语言的第二个重要组成部分,但不是必要的。

71、在远古时代人类主要面临的是生存和种族延续问题。

72、在与大自然和猛兽毒蛇等的斗争过程中,有时需要用“形”或“画”来表示事物。

73、例如:远出狩猎,为了不至于迷失道路,可能在岩石上或树干上做一些标记。

74、人类在狩猎时,也注意观察野兽的足迹,以辨别出野兽的特性。

75、另外,人类也可能出于对神秘大自然的崇拜或对美的事物的追求,在岩洞壁上,画上“日、月、人、山、木、屮、动物、祖先……”等图象。

76、   《说文解字》说,“黄帝的史官仓颉看见鸟兽的脚印,明白可以用形来区分事理,开始创造文字。

77、”   【原文】皇帝之史仓颉,见鸟兽蹄迒(háng 野兽经过后留下的痕迹)之迹,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,初造书。

78、   “审(审)→宀番→宀采田”,“番”谓田中野兽的脚印。

79、“采”辨别也,象兽指爪。

80、“审”,悉也。

81、   【原文】采,辨别也,象兽指爪,分别也。

82、兽足谓之番,从采、田,象其掌。

83、审,悉也,知审谛也,从宀、从采。

84、悉,详尽也,从心、从采。

85、释,解也,从采。

86、采取其分别物也。

87、   由“图画”经过一个简化过程,取事物的主要特征,开始了“文字”的进化过程。

88、拼音文字是由原始图象向表示声音的字母方向发展,以语音作为主体。

89、汉字由原始图象向“象、数、理”方向发展,用不同的图象来表示各种各样的意思。

90、   ⑶ “象”是创造汉字和《易》说理预事的主要方法。

91、“日、月”等属于象形文字,是造字的基本部件。

92、这些基本部件相互组合,产生各种各样的“象”,创造出更多的字。

93、基本部件和字还可以进行更高层次的组合,产生用于表示各种事物、各种意念的诸多文字。

94、   【原文】仓颉之初作书,盖依类象形,故谓之文。

95、其后,形声相益即谓之字。

96、   如:“明→日月”、“易→日勿→日月”,“旦→日一”(下边的“一”表示“地”,与“?”卦三阳爻象“天、人、地”相通),“显→日业”(“业”,表示地上有茂密的树木,“日”已上树梢,太明“显”了)。

97、   这些字还可以组成更多的字。

98、如:“盟→明皿”、“踢→易”、“湿→氵显”、“但→亻旦”……。

99、   造字和易理在这里完全相通,即所谓的“取象生理”的模糊思维和“阴阳互动”的二分原理。

100、 ⑷ “数”概念是人类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。

101、人类首先掌握的概念可能是“无”和“有”。

102、没水喝会渴,没东西吃就会饿。

103、“有→月”字中“”表示手,“月”表示肉。

104、“有”字原意“手下有肉”,有肉吃就不会挨饿。

105、“有”进一步分化形成“一、二、三、多”等数的概念。

106、   “数”向易符方向演变,逐渐从文字中分离,形成八卦,并在历史上的夏、商、周时期形成《易经》(《连山》、《归藏》、《周易》)。

107、例如:奇数(一、三、五、七、九)和偶数(二、四、六、八、十)是两组不同性质的数。

108、若奇数属阳,偶数则属阴。

109、在《河图》和《洛书》中以“黑、白”或“实心、空心”分别表示。

110、《易》中用“阳爻、阴爻”(、)表示。

111、数字“一、二、三”中若按《易》之思维,将“一”视为阳爻“”,“二”即为“”,“三”即为“?”。

112、按阳爻重叠之原理,将阴爻也重叠,即为“、、?”。

113、若再将“、”符号组合,即产生所有的易符。

114、   研究“数”的加减乘除为算术。

115、研究“数”的“象”,并且以“象”说“理”,这是演绎《易经》了。

116、汉字中,字根重叠现象比比皆是,这是“数理”在造字中的具体表现。

117、例如:   唱→口昌→ckv(“唱”,从口、昌声)   哭→吅犬→kv(“哭”,从吅、狱省声)   噪→口喿→口品木→zkv/zkvm(“喿→品木”,表示树上有许多小鸟在叽叽喳喳的叫,“品”三口,评头品足。

118、)   嚣→页→xvy(“嚣”,从、从页。

119、页,首也)   土→十一→ti(《说文解字》中,土→二丨,从二,二为阴数,象地。

120、模糊元码中按直观分为“十一”,与“士→十一”相同。

121、)   【原文】二,地之数也,从偶。

122、土,地之吐生物者也,二象地之下、地之中,物出形也。

123、士,事也。

124、数始于一,终于十,从一、从十。

125、孔子曰:推十合一为士。

126、   坏→土不→ht(坏,一说瓦未烧,毁也。

127、)   【原文】坏,丘再成者也。

128、一曰:瓦未烧,从土、不声。

129、   圭(gūi)→土土→gtt(圭,瑞玉也,上圆下方。

130、)   【原文】圭,瑞玉也,上圆下方。

131、公执桓圭,九寸;侯执信圭,伯执躬圭,皆七寸;子执谷璧,男执蒲璧,皆五寸。

132、以封诸侯,从重土。

133、   垚(yáo)→土圭→ytv/ttt(元码字典)(垚,土高也。

134、如:尧→垚兀,高也,从垚在兀上,高远也。

135、) 希望对你有帮助。

136、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、空间最广、人数最多的文字,汉字的创制和应用不仅推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,还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
137、大约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遗址等地方,已经出现刻划符号,共达五十多种。

本文到此分享完毕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